打转秋千,旧时盛兴于昌乐南北各乡,尤以县城郊区各村及红河、高崖等汶河沿岸大村为最。转秋千务于清明节前二日(俗称“一百五”)扎装完毕。空场中间竖一根高达数丈的立柱,柱底端栽在地槽中间埋在地下的大石臼里,也有的用碌碡竖立代替石臼。地槽顶与地面相平处用木板掩盖严实。立柱在地下那部分绑上横木杆两根,每根每端可置一犋牲口在锣鼓指挥下拉柱转动,也有的用人力推动,此谓“转盘”。立柱的地面部分,离地丈高处,绑横杆(杆的中央)二至四根不等,每根每端用两条绳挂一牛索头,为秋千坐,此谓“挑齿”,挑齿以上有几根粗绳等距离紧绑在地桩上,使秋千稳固如磐。节日期间,青年男女争先恐后攀索比艺,当秋千由慢渐快飞转起来时,表演花样,各显身手。形式有“夜叉探海”、“唐僧念经”、“时迁盗宝”、“凤凰展翅”等。一个个似流星飞驰,如仙子降临,各具风姿,令观者喝彩叫好,乐趣无穷。现在清明架秋千之俗犹存,“转秋千”却已为形制各异的机械转盘所替代,成为公园里一种供儿童娱乐的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