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是流行于昌乐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棋类博戏。以前在广大农村几乎人人都会,十分盛行。
五虎,也叫五龙、五福或大棍。棋局为纵横各五道垂直相交的直线,组成一个正方形,图案内有十六个方格,二十五个交叉点,亦即棋盘。
对弈方法为双方用不同形体或颜色的棋子布阵。双方一次下一棋子,以巧妙的变化围困对方,布设阵局,吃掉对方棋子,使对方无法布阵。以吃掉对方棋子的多寡,决定胜负。其阵局有三斜、四斜、井子、五虎、通天等。三斜、井子吃掉对方棋子一枚,四斜吃二枚,五虎吃三枚,通天吃四枚。因为这一博弈游戏可以随时划制棋盘,并以地上小石子、小土块等充做棋子,而且下法简单,一学就会。因此在广大的农村田间地头,在劳作休息之余,人们随时随处布局对弈,不仅动脑运思,开发智力,还消除疲劳,增添乐趣,很受老百姓喜欢。
对于五虎的来源,上辈老人都精于此道,但对其渊源却毫不知晓,不知其来龙去脉。地方志书、典籍,对此均无记载。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五虎与围棋的行棋基本规矩和博弈法大同小异,极为相似。五虎棋较为简单原始,故而能先于围棋在民间经久流传,直至现在。而围棋则趋于高端,成为专业性很强的棋类。但这并不妨碍围棋起自昌乐五虎棋这一富有探讨性的渊源。
据史书云:围棋为上古时代唐尧所作。《世本•作篇》云:“尧造围棋……”。而且尧是为了他的儿子所作,他的儿子叫丹朱。因自幼 “傲”、“顽凶”、“慢游是好,朋淫于家”,故曰“不肖子”。尧知丹朱不成器,不能继承王位。为了传位于舜。将丹朱徙于东夷丹水一带(今昌乐),使他远离京都。《史记•五帝纪》云:“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将权授舜”。《竹书纪年》云:“帝尧陶氏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朱虚县(故址在今昌乐与临朐交界处)有丹山,又名尧山。《昌乐县志•山川志》云:“西丹河发源于丹山”。在徙丹朱于丹水的同时,尧为了教化丹朱,使他安分守己“以闲其情”,而造围棋传于丹朱。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一云:“尧教丹朱棋,以文桑为局,以犀牛为子”。《世本•作篇》“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及尧崩,舜即天子位。舜将丹水一带封于丹朱。《尚书逸篇》“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资治通鉴》云:“舜封尧子为诸侯,以奉先祀”。最后丹朱终老于此。《昌乐县志•古迹志》云:“丹朱冢在今城西十里丹河岸北,北郝村”。至今昌乐一带还存留不少尧与丹朱活动的足迹,如在昌乐与临朐交界处有尧山、尧河,昌乐有尧河、大丹河、小丹河,鄌郚(《资治通鉴》载“封丹朱于唐”)、朱刘等。
从以上史料证明,围棋是尧帝所作。他的儿子丹朱应该是第一个下围棋的高手。丹朱是在他的封地昌乐一带研究完善,并推广发扬围棋这一弈戏。
今天,已无法看到尧所作围棋的模样和丹朱下围棋的场景,但是在尧帝和丹朱生活过的地方,民间至今流传着与围棋相似的博戏“五虎”。世传这不是巧合,五虎棋就是原始的围棋,丹朱为便于将围棋推广传播,同时在民间大力推广较简易的五虎棋,引导民众对围棋的接受。历代有人据此推断:昌乐一带应该就是围棋的发源地。
除五虎棋外,还有多种与五虎相似的民间棋弈,如下连子、堵老君、下屎栏茅、顶牛角、鸡毛蒜毫等,虽然这些土玩法没有文字记载,但是通过一代代一辈辈,心悟口授手传,虽经岁月沧桑巨变,却仍绵绵延续至今,彰显着中华文化底蕴之深厚,历史传承之神奇。同时,这也为我们研究围棋与五虎棋乃至其他民间棋类的文化联系,保护民间游艺文化的精华,提供了宝贵的佐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