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期间,尤其正月十五日,昌乐县营丘镇淮沟村总有耍龙灯表演。龙身有七节、九节、十一节、十三节不等,节与节之间五尺左右。每个节用竹篾扎圈,固定在光滑的木柄(表演者手持的把柄)上端。节与节用黄布或蓝布作为龙身,画有彩色鳞片图案,全身长达数丈。龙头、龙尾和龙爪做工精巧生动,连接在龙身上。龙头和每节的木柄上,安装牛油制作的干碗子蜡烛,以便晚上表演时点燃。耍龙灯时表演者互相配合在锣鼓声中,按节奏摇摆翻舞,随着领舞人手擎的绣球动作变化和锣鼓点的更换,作各种表演。如巨龙翻身、蛟龙漫游、二龙戏珠等等。夜间耍龙灯更引人入胜,宛如一条活龙横空出世盘旋飞舞,景象可观。
淮沟龙灯明朝末年由潍县传入,后经本村艺人不断改进、翻新花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气势威猛,套路复杂多变,极具观赏性。
耍龙灯常和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等组合表演,村民称其为耍“杂耍”。每逢年节,各乡都有表演活动,而且串庄交流,持续十几日。淮沟龙灯历时三百余年,1950年达到鼎盛。“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入“牛鬼蛇神”、“四旧”之列,道具被焚毁殆尽,活动被迫中止。1978年恢复活动。
但现在进入商品社会时代,年轻人忙于生计,无暇再耍龙灯,老艺人已所存无几,濒临失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