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大葛村的跑狮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艺术。它以队伍阵容庞大、展现风土民俗、表演形式独特、动作形象逼真、场面雄威壮观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尊称为“大葛狮子舞”。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挖掘、整理、创新,由原来的对狮表演发展为群狮表演的艺术形式,场面更加热烈、威武、壮观,使其赋予了新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已成为大型节会、庆典开幕式中的最佳表演项目。1996年4月,第十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式上的“群狮起舞”受到国内外来宾的赞誉。同年11月被特邀到“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参加表演,演出结束后,山东省领导同志亲切会见了全体演员。后相继在“中国(昌乐)国际宝石节”开幕式上进行表演。2006年4月被邀请到“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开幕式上进行表演,均受到全体入会人员的好评,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因此,对大葛狮子舞加以研究,进一步挖掘整理,不断传承发展,不但能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而且将是节庆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
一、大葛狮子舞的渊源
齐人自古就有尚武的习俗。尤其是太公望封于营丘之后,昌乐成为齐国的都城中心,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安定富裕。“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史记•苏秦列传》)从这里看出,齐国歌舞鼓乐等娱乐项目的繁多。大葛狮子舞的马叉队表演中刀、枪、剑、戟、拐子、流星、马叉等器械,与20世纪70年代在昌乐境内挖掘到的国内罕见的“八宝五毒铁蒺藜”等,更足以说明昌乐先人的尚武传统。
据大葛村舞狮老艺人介绍,清咸丰年间,寿光洛城一个叫王英俊的民间武术艺人靠四处卖艺为生,1856年卖艺来到昌乐北岩大葛村,他表演的刀、枪、剑、戟、马叉、流星,样样都是绝活,赢得了村民的阵阵喝彩。当时村里的葛绍亮认为此人身怀绝技,此技艺不但能为村里带来欢乐和活力,也可以成为村民养家糊口、挣饭吃的手段,就将王英俊留了下来,并拜他为师,组织了村里本族的年轻人跟他学艺。
经过一段时间的习练,王英俊看到这些年轻人好学苦练,进步斐然,个个都是学艺的好苗子。特别是大葛村村民的淳朴、正直、实在、热情深深感动了他,随即把祖传的“跑狮子”技艺献了出来。师徒们苦练了一个冬天,基本掌握了“跑狮子”的全套技艺,当年春节的首次亮相,便招来了四邻八庄的观看和邀请。随后的几年里,大葛的跑狮子队伍越来越壮大,表演技艺越来越精湛。方圆几百里范围内,贺春的、祝寿的、庆典的纷纷来到大葛村,邀他们前往表演助兴。从此,大葛狮子舞依赖口传身教,一代代相传至今,现已传承六代。文化大革命期间,误将其当做一种旧习俗被废止。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又回到了民间的舞台上重放异彩。
二、大葛狮子舞的独具特点
在我国,民间的舞狮子有南狮、北狮之分,多数是对狮表演以展示技巧为主,并以大、小不同的锣鼓及鼓点伴奏来烘托气氛。大葛狮子舞不同于其它。其一是传承了古老的风土民俗,即祭拜仪式;其二是增加了30—50人的马叉队武术表演;其三是狮子表演赋有寓意的情节和创新。整个表演具有自已的程式化。
1、祭拜仪式。祭拜仪式有三项内容,即拜庙(关公庙),卖纲(开场词)、祭马叉。
“文革”前期,昌乐一带村村都有“关公庙”,也称“关帝庙”、“关公祠”。大葛狮子舞每次表演前,不论在本村还是到外村,首先到此进行祭拜。据说是为了祈求关公保佑平安,还是避“关公门前耍大刀”之嫌,反正这是第一项祭拜仪式。
第二项仪式是卖纲,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表演前的开场词或开场白。据大葛村舞狮老艺人介绍,他们卖纲的纲本现仍保存在葛氏家族中,纲本内容都是些夸赞、谦虚之词,意在表演得到广大观众的赞许。从下面两段卖纲中,足以说明其意义。“说宝庄来道宝庄,俺初次来到宝庄上,远看宝庄多威武,近看宝庄好风光。东门里出了个阁老府,西门里出了个关云长,南门里出了个读书子,北门里出了个状元郎,当央里有棵大槐树,俺依着大树不招霜。”
“一二三来一二三,为从学艺上高山,山上有个耄老道,他把刀法将俺传。高山学艺三年整,学艺学了整三年,大刀马叉俺也会,拐子、流星俺也玩,师傅闲来给俺算一卦,一卦算得俺真是贱,师傅算俺没有个神仙体,打发俺学生们下了山,伙计们下山没有用,打拳卖艺挣吃穿,耍得不好别笑话,老少爷们多包涵。”
第三项祭拜仪式是祭马叉。这项活动一直延续至今。马叉队表演前,在表演场地中间点上烧纸,所有表演者围绕火堆转一圈,并将器械在纸火上烤一下,意在表演中不会误伤他人,也好让表演器械赋予灵气。
文化大革命至今,各村的“关公庙”随破“四旧”而消亡,大葛狮子舞中的“拜庙”仪式也就荡然无存了。再就是“卖纲”因言辞过时,或不再“卖纲”,或换上新词,同“祭马叉”一样,时有时无,已不再是大葛狮子舞固有的表演模式了。
2、马叉队表演。大葛狮子舞的马叉队表演具有多种艺术功能。其一是打场子、护场子,即为整个表演开拓场地。其二是充分展示各种器械的表演技艺。如刀、枪、剑、戟等单项绝活;不同器械的对打;多人对阵等表演形式。那真是刀、枪、剑、戟上下翻,马叉、流星满天飞,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让人赞不绝口。
3、狮子表演。此乃是“大葛狮子舞”的精华部分。先后有四大拜、吐对联、跑圆场、小擓痒、大擓痒、扑虎、窜狮子、耍球、打滚、骗腿、蛆爬、直站、配狮子、下狮子等十多个动作情节,狮头和后尾子二人配合严密、浑然一体,动作形象逼真、诙谐有趣。
在紧锣密鼓的锣鼓声中,领狮人手持绣球,一串旁连、跟头出场,引导狮子跑圆场一周,然后狮子直站做四大拜:即一拜师傅;二拜长辈;三拜同行;四拜观众。紧接着是吐对联,对联的内容因不同场合而不同。如春节用拜年的内容;祝寿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类祝福内容;庆典又用庆贺的内容。接下来就是狮子的跑、跳、爬、站、滚、逗等形象逼真的动作表演。
最有特色的表演是配狮子、下狮子的情节。公狮与母狮通过相互的追逐、摩擦、叼绣球、抢绣球、吻咬等动作的调情后展示狮子交配的场景表演。配狮子完毕,两狮子高兴地跑圆场,此间乃是为后面的下狮子做准备。跑圆场中,提前装扮好小狮子的儿童藏在表演人群中,伺机快速钻入母狮下面,然后随母狮走到场地中间,同时趴下。母狮下小狮子时,公狮围母狮转来转去,一副焦躁不安而又鼓励抚慰的表演惟妙惟肖。在时强时弱、时快时慢的锣鼓伴奏声中,小狮子从头部开始慢慢降生出来。此时,观众一片掌声,神秘感、奇妙感、油然而生,整个狮子表演达到高潮。小狮子出生后与大狮子跑、跳、嬉戏、憨态可掬,十分招人喜爱。它寓意着生命的繁衍、事业的兴旺、家庭的和睦、生活的幸福,呈现一派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
大葛狮子舞以其独具的风格、精湛的技艺、热烈的场面、美好的寓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赢得四面八方的邀请表演。自古至今,西到临朐乃至济南,东到潍坊,南到安丘,北到寿光,方圆几百里都有他们的身影。
三、大葛狮子舞的创新与发展
大葛狮子舞虽有悠久的历史,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但从场面上、气氛上还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昌乐县文化馆的同志与大葛村舞狮老艺人共同探讨,在对狮表演的基础上,创新了群狮表演的形式。将适合于群狮表演的动作情节进行提炼加工,精选了狮子的走、跑、转圈、骗腿、擓痒、扑虎、打滚、蛆爬、直站、吐对联十大特色动作,通过精心编排连接,融入20头狮子整齐划一的表演中。动作刚劲有力,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北方狮子的古齐雄风。
2007年,昌乐大葛狮子舞入选潍坊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