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城街道(原名尧沟镇)是山东省昌乐县的一个重镇,古有“三里尧沟五里镇,四里郑母不用问”之说。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三县市交界处,东依昌乐县城,北靠寿光市,西与青州市接壤,土地平坦,水源充沛,交通便利,民风朴实。尧河、丹河像两条巨龙镶嵌在宝城东西两边,尧帝和丹朱的传说就出自这里。
在镇的东北部大丹河西岸,至今有一座气势峻拔规模宏大的古坟。当地人称为丹朱冢,相传为尧帝的儿子丹朱的坟墓。丹朱,本来叫朱,因封于丹水而叫丹朱,是尧的妃子女皇所生。《世本•帝系篇》记载:“尧取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
相传,尧从山西临汾的唐地被封迁到山东兖州的定陶后,体恤民众,发展农业,深得民心。而其兄挚虽为帝王,但是无所作为,不得人心,所以在位九年便被废,诸侯们一致推举尧回山西平阳登上帝位。尧上任后,招贤纳士,广听下属意见,四处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疾苦,想尽办法为百姓谋利益,从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拥护和爱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先帝的丰功伟绩,就把他曾经住过的山叫尧山,挖过的沟叫尧沟,疏通的河叫尧河,即《水经注》:“尧水又东北注巨洋,伏琛晏漠并言尧尝顿驾于此,故受名焉。”
相传尧在位六十一年时,全国各地连降大雨,特别是受灾严重的丹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老尧沟一带,洪水泛滥,成了一片汪洋。房子倒塌,庄稼被淹,牲畜被冲走,没有被冲走淹死的就都聚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可是连续数月雨还是不停下,水不但不退,反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聚在山上的人,眼看淹不死也得饿死。正当大家没办法的时候,来了一位仙人。这人头戴苇笠,身披蓑衣,烟雨茫茫中坐着一个木筏子贴着水皮飞来,好像是神从天降。
这位仙人来到山上,叫大家不要慌张,说只要大伙听他的,他就有办法叫大水退下去。这时候,谁还不听啊,不用说是个神仙,就是根救命稻草大家也快抓住。大家一齐给这位神仙磕头,说是一定听他的,求神仙救天下苍生。于是,这个神仙说,天意难违,叫雨停下来是不可能的,大家只有齐心协力,挖一条大沟通到北海(也就是现在的渤海),水就能退下去。大伙一听能活命,都来了精神,纷纷用树枝、石块跟着这位神仙挖起沟来。仙人招来了几个人前来帮忙,大伙一起奋战了几天几夜也没挖几丈,这时大伙已经又累又饿,再也挖不动了。这个神仙见没有一个偷懒的,就趁大家在山上熟睡的时候,用手一指作了个法,一条大沟就通到了北海,那水很快就退了下去,而且平地上一夜之间就长满了庄稼。
第二天,雨过天晴,太阳从东边升起来。大家醒来,看到这个情景,真是又惊又喜又跳又唱,大声欢呼。欢喜过后再去找那个神仙时,已经无影无踪,只留下了一位公子和几个随从。大家上前纷纷询问那个公子神仙哪里去了?其中的一个随从说,那不是神仙,那就是我们的大王帝尧,这位公子就是大王的儿子朱。
人们为了纪念尧,把尧带领着大家挖的沟叫尧沟,尧住过的山叫尧山,尧山边上流淌的一条河叫尧河。这就是尧沟地名的由来。
朱是尧的儿子,是尧的妃子女皇所生。相传,有天晚上女皇入睡时,朦胧中听到一声声“朱、朱”的鸣叫。那声音由远而近,她寻着声音追过去,看见一只鹰头人爪的大鸟,一面在天空中盘旋,一面“朱、朱”地叫着,声音凶猛而凄厉。女皇被惊醒后,才知道自己是做了个噩梦。从此,女皇就有了身孕,后来就生下了朱。
朱从小就不务正业,长大后,更变本加厉,目无一切,整天游手好闲,根本不关心国家大事,更不关心百姓死活。尧在尧沟一带治理大水时,发现在尧沟的东面有一条大河,叫丹河,河水的颜色是红色的,红水滔滔,从南到北,蜿蜒起伏,直接流到了北海。更重要的是这里民风淳朴,个个都有君子的风范,并且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是个难得的风水宝地,便把他的儿子朱封于此做了诸侯,被称作丹朱。尧想,子朱虽然不肖,如将此风水宝地分封于他,日后也能生存下去。尧的做法,不但是爱天下百姓,也是爱护自己的儿子。
尧帝担心丹朱不肖,前往仙人蒲伊住处请教教子之方。尧来到汾水之滨,看见两位仙人对坐在苍松下,划沙为道,以黑白小石子摆列如阵图。右边的那位戴着斗笠,左边的披着蒲衣,坦腹露臂,尧帝便知这是蒲伊。于是上前施礼请教。蒲伊说:“丹朱善于争斗但是性情顽劣,你要投其所好,以闲其情。”并指着面前的游戏说这就是围棋。丹朱虽然人品低劣,但却很聪明。他学会围棋后,对棋艺潜心研究,将棋局修订规则,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围棋始祖。虽然没有像尧设想的那样,使丹朱的性格有所改变,但是围棋这种技艺却被丹朱发扬光大,在丹河一带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娱乐。
相传尧老了,要选接班人。由于丹朱游手好闲,不关心老百姓和国家大事,尧就想传位给当时著名的孝子舜。“尧知子丹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不以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尧帝这种大公无私、胸怀全局,以大众的利益为重的高尚仁德,得到了历代人们的高度评价和赞颂。
可是丹朱不服啊,他是尧的儿子,他觉得他应该继承王位,做帝王才对。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和诸侯王的鼓动,丹朱就想造反,用武力夺取王位。很快,他秘密召集了三苗、共工等四五个诸侯王领着军队到丹朱国集合,并在先王曾封过禅的丹山车罗顶上歃血为盟,准备杀到京城去夺权。最终这个事还是被尧发现了,尧亲自领大军来镇压。此战从丹山开始打,丹河就发源于丹山,所以沿着丹河一直打到北海边,尧的大军才把丹朱的盟军打败。那场大战在丹山上打得最激烈,双方擂鼓大战,经过几天几夜的战斗,杀的是尸横遍野,血流遍地,把整个丹河都染红了。丹朱的盟军逃到尧沟这里,又进行了拼死抵抗,杀得血流成河,把整个尧河都染红了,最后那几个诸侯王都被抓住,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但丹朱是尧的儿子,就没杀他,也没流放他,还是封在了这个地方做诸侯王。
直到现在,丹山的一座山峰上那土还是红的,到了晚上,风一吹,还能听到打鼓的声音,所以那座山峰后来就叫打鼓山。发源于丹山的另两条河,一条叫潴河,一条叫盟津河。丹朱死了以后,他的良心并没有完全泯灭,非常留恋和父亲一起抗洪救灾一起战斗的地方,所以就埋在了尧沟的丹河岸边上。至今,那座坟还很高大,保存也尚完好,后来人们叫它丹朱冢。
尧乃中国古代五帝之一,影响巨大而深远。尧与丹朱的传说历史悠久,与当地的山、水、地名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考古价值;对研究古代气候、地理、经济、分封制度、禅让制度、人文状况、人口迁移等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尧帝和丹朱的传说,由于年代久远,年轻人知之甚少,除了少数老人还能记得讲述外,几近失传。养育了众多历史文化的丹河水已出现污染,急需加快治理。“丹朱冢”历经岁月的沧桑,与气势峻拔规模宏大的原貌已相差甚远,几近荒芜,急需保护。
近年来,宝城街道办事处和周边热心村民已先后出资数十万元,对丹河流域进行治理,防止水源进一步恶化,并通过对古墓进行抢救性保护,让这一历史传说的衍生环境得到修复完善。同时,还利用文字记述和口头传承等方式,使历史传说的精神理念发扬广大、历久弥新。
2011年,“尧与丹朱的传说”入选潍坊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