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昌乐县图书馆欢迎您!
网站首页
图书馆概览
服务指南
新闻资讯
新书推荐
数字资源
昌乐文史
在线咨询
 
 您的位置:首页 > 昌乐文史 > 昌乐非遗
 
民间行具
2020-06-19 阅读次数: 1244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四大要素。人是社会群体的细胞,不是单独存在于私密空间里。为了更好地生存、生活、生产,就必须通过随时随地走出去和其他人交往,参加群体活动。如果去的地方距离较近,徒步行走就可以到达。可是现实中,有很多必须去的地方距离很远,同时还携带一些物品,就更不方便了。于是就创造制造了行具,以利出行。

昌乐古代行具,富人、官员外出乘轿、骑马,或坐马车。平民外出靠步行。缠足妇女出行不便,骑驴或坐木制独轮小推车、地板车。请医生、师傅多用毛驴迎送。

一、毛驴、马、骡

毛驴是我县旧时民间最常见、最主要的畜力行具,主要用来骑乘。牠体型适中,力气大,脚步快,行走灵活,负重和耐力较强,而且饲喂不挑食,不需大量精料,容易饲养。相对于马、骡来说,牠的价格较为便宜,农户买得起用得起,因此成为当时民间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骑乘驴时,先在驴背上放上垫子,备上可做扶手的“镵”(铁制的,作用类同马鞍),这样人骑上去不容易掉下来,很安全。但骑驴和骑马不同,一般都是由一人牵驴,一人骑乘。很少有单人独自骑驴的。旧时在本县流行的地方小戏“王小赶脚”,就是讲一个叫王小的小伙子,以驴当作“脚力”出租,载客挣“脚力钱”的故事。过去昌乐县城还流传着一个笑话,是讲城东关有个叫孙士全的人新买了一头大黑驴。集市就在孙家大门外仅几十步之遥,而孙士全的母亲为了显摆,要去赶集就先在自己院中把驴备好,骑驴走出大门后,把驴栓在门外一棵老槐树上,然后去赶集。赶完集回来再解开驴骑上走进家门。后来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有人编了一句调侃话来嘲笑他“孙士全他娘骑得驴----有逼的!”通过这些故事,足见驴在人们生活中使用之普遍。

马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牠善于奔跑,速度快力气大,深为人们喜爱。俗话说马有龙性,被用于战争、传递信息,乘骑、载物以及拉车运输,同时兼干农活。关于古今流传的种种宝马良驹的故事不胜枚举。但就昌乐民间来讲,往往只有官宦人家,财主富户,才养得起马,用得起马。普通百姓有头驴就不错了。其原因一是马的价格较贵,买不起。二是马难养,牠对草料水的要求较严格,同时马的消化系统较弱,光白天饲喂还不行,须喂“夜草”(半夜时分喂一次),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若饲喂不当极易生病,甚是娇贵。所以,马多为官家和民间富家所有,不是民间主要普及的交通工具。

骡是马和驴的杂交后代,母马与公驴杂交生的叫马骡,而母驴和公马所生的后代叫驴骡子。与马相比较,牠同时具有马和驴的共同优点。体型大,好喂养。力气甚至比马还大,还耐久。由于骡的价格和马差不多,甚至高于马,一般农户购买喂养不起,所以骡多是旧时民间富家的行具。

二、轿子

轿子大都是用木头做成方框,周边用布或绸缎打围,用不容易透水的厚毡布做顶,轿底是木板托着,上下均用彩花装饰,两侧各有一条长长的轿杆,出行时,前后有人抬着轿杆。旧时帝王和政府官员出行,大抵乘轿。根据官员职位高低,所乘的轿子大小不同,装饰迥异。平民百姓,平常是没有资格乘轿子的,唯一特殊待遇就是在结婚时才能乘坐一次。一般嫁娶用两乘轿子,一乘花轿,一乘青轿。花轿周边装饰着彩绸、绢花,非常漂亮,这轿子给新娘子乘坐,前二人后二人共四名轿夫。另一乘是青色轿饰的“青轿”,是供新郎官乘坐的。民间流传有“男儿结婚小登科”之说,其意思是说,平民百姓平时地位最低,但结婚这天最大。又有俗语说“小一辈子大一遭”,这天也能像县官一样做一回轿子。按旧时传统风俗,娶亲路上遇官轿相遇,县官也应给娶亲的轿子“让道”。

轿子这种代步工具,既不快捷也不省力。只能给特殊人群使用,只能减轻乘坐者的劳乏,而把劳苦转移到抬轿者的身上。所以它实际不能算是民间常用的代步,而是一种特殊的行具。

三、马车

昌乐最具典型意义的古代行具是马车,从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马车图和车马坑的发掘得知,从西汉到东汉昌乐的马车有:单马车、双马车、四马车、六马车、牛车,轩冕车、棚盖车、斗形甲板车等等,这说明在汉代马车已是昌乐一带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传说黄帝时代就发明了车,历夏商周不断改进,车辆制作也越来越多,甚至到了万乘之国。昌乐营丘是姜太公的首封建都开国之地,那时昌乐的制车技术工艺就已经很先进。两汉时期昌乐是最发达的制车用车地区之一。

昌乐最早普及于民间的马车是铁瓦大车。它是用一头或两头牲口拉着的木制板车。它有木制车轴,两个木制轮子,宽大的车厢,因其装载量大,运输距离远,生怕木制车轮被磨坏,所以就在两个木轮的圆周着地处加装了一圈铁箍(俗称铁瓦),故而人称其为铁瓦车。它由于是两个车轮承载重量较大,一次装货量是手推车的两三倍之多。而且赶车之人可以坐在车上赶着牲口拉车就行。即使长距离运输,驾车人也不会太疲劳,比起手推车来有诸多的优点。由于车轴是木制,需要随时加油润滑,减轻摩擦,车底下总是吊着一个小罐——“油饷子”。因为该车成本较高,故而农村财主家或中等以上农户才能置办得起。

胶轮大板车是在铁瓦车的基础上改进的近代行具。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开始传入橡胶轮胎、铁轮毂、铁轴、铁轴承的胶轮大板车。但它的车厢仍然是木制的。行走时,由一匹马或骡驾着辕,前面再由一匹骡马拉着长套,赶车人就坐在粗大的车杆上,挥动着鞭子驾驶。这种车由于是铁轴和轴承,加之用黄油润滑,摩擦力小,转动非常轻便,灵活。两个车轮是橡胶充气轮胎,在地面上滚动时减震程度高。加上车厢大,所以装载量比铁瓦车大得多。并且适合于长途运输。由于该车成本高,又需要二至三匹骡马拉车,所以农户自家根本购置不起。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大队或生产队才能置办得起。当时结婚娶亲用不起轿子的家庭,就在大板车上扎一席棚蒙上花毯子,让新娘子坐在里面,轻轻松松就拉到了婆家。1964年社教以后,轿子禁用,胶轮大板车就成了迎娶新娘的当家行具,直至被自行车取代。胶轮大车的出现,证明民间交通工具已进入到半机械化的程度。

直至20世纪70年代,马车依然是昌乐最重要的运输交通工具之一。

四、二把手车

二把手车,是一种较大型木制的独轮车。车轮直径大约在一米以外,轮辐、轮圈均为木质,车轴也是木质。两条车把连着车盘,车盘中间是一个护着半个轮子凸起的“铺笼子”,如运送粪土时,可在两侧低矮的车盘上加装上两只大条篓。使用时,再在车子前端加装上两只车把,同时安装绳套,前头由牲口拉套。由于前后都有车把,都有一人把持,所以称作“二把手”。外加牲口帮头的人,正常使用时一般要需三个人才行。这种车子车型大,装载物品较多,是过去农村中等农户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农忙时拉粪土、拉庄稼,农闲时拉上老婆孩子,走亲访友,结婚时还搭上床花毯子用它叫亲戚。是胶胎独轮车出现以前,较为重要和普遍的民间行具,使用历史也较久远。

五、独轮手推车

独轮手推车最先出现的是猪拱嘴手推车。它是一种小型木制独轮车。车轮、车辐用硬质木材制成,这一带多用枣木。型制属二把手车的缩小版。两条车把连着车盘,一人抓把向前推行,一般运输较小较轻便的物品,不适宜人长途乘坐和运输。多用于运庄稼、粪土,少用于搭载人出行。但在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期间,山东的老百姓用独轮车运载战争物资,运送伤员,支援前线,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运输队伍中,不乏昌乐手推车的影子。当时,猪拱嘴手推车是农家村舍最普遍的行具。

俗称“小车”或“胶脚车”的独轮胶脚手推车,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始,取代了猪拱嘴手推车。胶脚车铁毂、铁辐、铁圈,使用橡胶轮胎,轻便灵活,一个人即可轻松驾驭。就一人一车的规制而言,载重量较大,一般状态下能运载四至六百斤重货物。在当时的农田水利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时国家经济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修水库,筑堤坝,全是用小车推土,一车车,一方方地推出来的,例如我县高崖水库大坝就是全靠独轮小推车推土筑成的。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的作用功不可没,值得我们怀念和珍惜。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拖拉机、汽车逐渐进入了百姓的家庭。水利工程也逐渐由挖掘机、推土机铲车等大型工程机械来完成,而独轮小推车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六、地排车

和胶轮大板车、独轮胶脚小推车同时存在的还有地排车。这种车整车似缩小了的胶胎大板车,底下由一根车轴连着两个独轮小车轮子,两条长长的车杆,由一头小毛驴来驾辕拉车。它既有大板车装卸方便载货量大的优点,又有独轮小推车小巧灵活的长处。所以多用来运载形状较长份量较重的物品。在田间地头拉运粮草也大显身手。闲时拉着家人出门串亲戚十分方便,故很受百姓喜爱。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收入的增加,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电动车相继进入老百姓的家庭,各种车辆遍及城乡,客车四通八达,现代化交通工具逐渐代替了畜力、人力代步工具。长途旅行,可乘坐长途巴士、坐高铁,乘飞机都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以上所述这些民间交通出行工具,这些见证着历史发展的车辆,都是展现民族智慧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轨迹中,有它们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特别是这些车辆、套具、用具的设计制作技艺,是一门复杂、技术含量很高的工艺技术。尤其是纯木之间的卯榫对接技术,是民族传统技术的精华。对现代技术的研究发展具有潜在的启迪作用。随着各种木质车辆基本被淘汰,原来技艺精湛的工匠因无用武之地,几乎无人再操此业,制车工匠已经极为稀少。车辆制作工艺技术随着工匠的消失而行将泯没。目前这些技术、技艺面临流失消没的困境,所以亟待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

 
 
昌乐县图书馆版权所有 All Copyright by Changle Library 鲁ICP第1234564号
地址: 山东省 潍坊市 昌乐县 新昌路1357号 电话: 0536-6276505
您是第:106 位访问者